少兒美術教育的幾個誤區(qū)
- 發(fā)布時間:2016-06-24
- 發(fā)布者: tianmai
- 來源: 本站
- 閱讀量:125
侯文奇
隨著大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,年輕家長對于少兒美育的需求顯得越來越迫切,在選擇和接受這種教育的過程中又難免陷入不少誤區(qū)。因為供求關系的存在,近些年大街小巷各類美術培訓機構層出不窮,但是教學質量卻參差不齊,家長們不免盲目而無所適從。
筆者從年少時的美術生到現(xiàn)如今的美術教育從業(yè)者,體驗了中國式教育與西方式教育的碰撞與共融,希望能夠以個人經(jīng)驗為處于混沌階段的中國少兒美術教育提些建議。
孩子學美術重要嗎?作為一名老師我經(jīng)常會被家長問到這個問題。一般我會反問:你讓孩子學習美術的目的是什么?是為了考級?是為了讓孩子多一個技能?還是別的孩子在學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學?……不同的家長,答案各有不同,但是當他們認真思考我的問題之后普遍都會認同的觀點是:從小學習美術是讓孩子對于美有比父母更高層次的見解和運用能力。簡而言之就是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。這個問題搞清楚之后,其實也一并弄清了學習美術的目的。作為老師真的不愿意看到將學習變得功利化,我們更愿意看到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,并盡一切可能引導孩子去認識美的事物,思考關于美的問題,創(chuàng)造屬于孩子的美好。
怎樣幫助孩子完成人生中的第一張畫?這“第一張畫”包含幾層含義:用什么來畫?畫什么?怎么畫?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孩子的絕大多數(shù)第一次都是由家長來引導的。藉由第一次畫畫,家長需要給予孩子隆重的儀式感,要明確告知孩子:這是一次非凡的創(chuàng)作“冒險”,需要認真對待。材料卻不必拘泥于常規(guī):可以是一個用過的蠟筆、一張再簡單不過的白紙,也可以是一根小樹枝、一把玩具勺子。畫的內容必須是在孩子的已有經(jīng)驗范圍之內。千萬不要拿一張名畫或是一張完全陌生的照片給孩子畫。他對于什么最感興趣,最能說出對于這個事物的認識,那么畫畫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:既然你這么有興趣去了解和描述這個事物,那么就請你把它畫下來吧!畫的過程中,家長切忌去告知他怎么拿筆,從哪個部分開始,也千萬不要評論對或者不對、好或者不好。你只需要引導孩子不斷以思考來帶動畫筆,把你的關切都以問題引導的方式告知孩子。
“以像為美”正確嗎?在家長的傳統(tǒng)觀念里,畫畫就是把對象復制在紙上,像與不像決定了畫畫的成敗。其實這是家長最易進的誤區(qū),當然也不乏很多老師存在著如此的教學標準。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美。從柏拉圖到當今的藝術理論家,對于美的總結可以歸納為兩條:美是細部之間的和諧;美是壯麗輝煌。形象描繪準確與否確是決定細節(jié)和諧的因素之一,但壯麗輝煌與像不像卻沒有太大的關系,更多的是個人心理感受??v觀藝術史的發(fā)展,從古典主義到當代表現(xiàn)主義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藝術作品感動我們的不是如攝影術般的情景復制,而是作者充沛的感情流入,雖經(jīng)日月洗禮而亙古不變。所以“以像為美”是狹義的以點概面,是不理解美學常識的泛泛之談。孩子在這樣扭曲的藝術理論氛圍中成長,怎么可能獲得真正的藝術樂趣呢?
許多杰出人物都有著非凡的藝術熱情和敏銳度。例如蘋果的創(chuàng)始人喬布斯就自認為學習書法的經(jīng)歷對他的設計工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因此學習美術的目的不是成為藝術家,而是用藝術的眼界、全局觀來掌控自己的生活。上述種種問題是家長在尋找和實踐學生藝術教育過程中十分常見的,但還不是全部的問題,甚至每個孩子的問題也不盡相同。我們無需用狹隘的眼光去評判孩子們的創(chuàng)作好還是不好,我們更應該注重孩子的愉悅度和滿足感,當孩子樂在其中時,“像不像”只是浮云。
(作者為幼兒美術教師)